400小说网首页 -> 历史军事 -> 《混在大明搞社团》 -> 正文
加入书签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返回混在大明搞社团书页 』

混在大明搞社团 第四三二章 生命不息,战斗不止

(为方便您阅读混在大明搞社团最新章节,请记住“400小说网”网址 www.Wo400.Com,并注册会员收藏您喜爱的书籍
    无锡士绅还是很给面子的,毕竟他们和杨都督也是多年的感情……

    主要是都进过监狱。

    虽然京城的锦衣卫诏狱的确没有进去过,可杨信在无锡设立的临时监狱却都在里面住过,华家,邹家,钱家等等无锡数得上的世家,哪个这一辈的没被他折磨过了?

    谁敢抵抗?

    八钱一石就八钱一石吧,这个价本来就是正常价格。

    涨到一两六钱只不过是为了趁机捞一笔而已,正好他们也发现这段时间各地百姓有点情绪不稳,一不小心很容易再次爆发民变,那时候再被杨信趁虚而入就完了。八钱是一个不至于激起众怒的价格,再加上杨信带来的罐头,其他地方的米不断到达,也就逐渐稳住民心了。

    说到底他们也怕。

    “八钱银子。”

    杨信站在曾樱面前,后者小心翼翼地看着他。

    曾知府还是知府。

    毕竟常州府还有三个,准确说是两个半县,无锡,宜兴,江阴,但江阴县治迁到了祝塘,同样常州府治也迁到了无锡。

    曾知府其实还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文官。

    原本历史上他一直跟着隆武,清军攻破厦门后自杀。

    “这里是十万两会票,他们卖出的粮食你购入一半,然后送到各地赈济那些灾民,到秋收还得几个月,这期间不能饿死人了。另外这些粮食严格控制不准出境,实在不行我给你配民兵,绝对不能咱们压下粮价,最后反而便宜了那些奸商。”

    杨信拿出会票说道。

    这种事情必须防备,无锡粮价被他压到了八钱,周围一圈一两六的,那些奸商不趁机捞一把才怪呢!

    “都督,下官实在有些看不懂都督为人了。”

    曾樱拿着会票感慨道。

    “我的为人很简单,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,我不在乎使用什么手段,哪怕你们认为狠毒无耻乃至丧心病狂的手段。需要栽赃陷害我就去栽赃陷害,需要勒索我就去勒索,需要杀人放火我也不介意杀人放火,但是,不能让老百姓饿死。

    我的原则就只有这一个,只要能保证老百姓不饿死,其他的都不值一提,杨某的确捞银子捞的金山银山,但老百姓需要银子救灾时候我也不介意全拿出来。”

    杨信说道。

    曾樱默然。

    “都督……”

    李忠进来欲言又止。

    “何事?”

    杨信看着他身旁一个陌生的军官。

    “都督,丹阳县监想把库粮卖给那些粮商,然后卖到苏州捞钱,被咱们的民兵拦截,这位公公气得要杀了拦截的民兵旅长,还说他是县监,在丹阳他说了算。”

    后者行礼说道。

    “他是不是刘公公的人?”

    杨信问李忠。

    “回都督,是奉圣夫人的人,刘公公也不太敢管他,自从到丹阳后的确有些跋扈。”

    李忠说道。

    “让他人间蒸发!”

    杨信很干脆地说道。

    这摆明了是客氏塞进来捣乱的,刘时敏是个懂分寸的,要说他们这些人不捞钱是不可能,但在红巾军的地盘上终究还得懂规矩,这种时候把本地粮食外运是激起众怒的。这种人必须迅速清理掉,正好也让其他那些跟随刘时敏来的内官都清醒点,这些人有九千岁的,这个最多送回去,有客氏的,这样的敢搞事情就直接弄死。

    那军官立刻行礼出去,倒是曾樱不动声色。

    “曾知府,您知道什么是人间蒸发吗?”

    杨信说道。

    曾樱淡然地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杨信拔出匕首,在外面接了一点雨滴然后放到蜡烛上,很快那雨滴逐渐化作水汽消失。

    “这就叫人间蒸发!”

    杨信说道。

    曾樱微微一笑。

    他知道杨信就是威胁他,敢贪墨救灾款就让他也人间蒸发。

    这里就交给曾樱了。

    这些地方官并不缺少处理此类事务的能力,只是做不做,有没有能力做而已,实际上无锡这样的地方有在这个时代能做到的最完善赈灾体系,和这次一个级别的水灾,万历三十六年就发生过一次。那次被称为两百年未有,但这次则被称为尤甚那一次,那次万历直接下旨先由户部发五万,紧接着又下旨南京截流五万税银,随后又下令调盐税十五万,再移山东税银五万,前后半年连续发三十万两赈灾。

    赋税蠲免。

    民间士绅捐粮,茅元仪那次自己捐出一万石。

    官仓发放存粮。

    操江都御史丁宾发数万石救济。

    湖广商人陈北畴带着八百石米原本是来出售的,最后看灾民可怜,一边走一边送,送完空船回去了。

    再就是种植能够迅速提供食物的粮食,比如徐光启在家乡种地瓜就是那时候,他还引种芜菁,这种水灾最难熬的不是这时候,这时候努力一下还是能找到吃的,比如说鱼,水生植物,野菜之类,都能充饥。

    真正最难熬的是粮食减产甚至绝产后,到了冬天什么都找不到,那就真是一家人等死了。

    所以必须种地瓜之类。

    杨信已经让人从福建和广东向这边顺便运输一批地瓜,然后在那些退水太晚无法种稻的地方种地瓜,主要是这东西可以吃地瓜秧,这样在收获之前这段时间还能补充些食物。再晚退水的就只能种芜菁了,一战德国最艰难的封锁期,就是靠这东西扛过去,一九一六年与一七年之间的冬天,被德国人称为芜菁之冬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徐光启是睿智的,他一下子就找到了最适合的两种渡荒作物。

    可惜推广的地方不对。

    地瓜和芜菁很难在江浙这种地方在灾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,毕竟这里不遭灾的时候,根本就不需要吃这个,甚至连大麦在这一带正常年景都不受欢迎。

    如果徐光启能够真正全力在北方推广这两种作物,说不定饥荒还能减轻。

    当然,他肯定没有这种能力,杨信目前无论天津垦荒还是推广新作物,全都是他想做而没能力做到的。

    退出畅读模式,可以看完整内容。

    幻月

    书院
上一页 返回混在大明搞社团最新章节列表 下一页 提醒更新/举报错误/缺字少章
如发现混在大明搞社团有章节错误、版权疑问或违反相关法律等请联系客服。混在大明搞社团最新章节仅代表作者木允锋本人的观点,其个人行为与本站无关。
混在大明搞社团全文阅读由400小说网(http://www.wo400.com)提供,仅作为交流,非商业用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