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子江看着陈氏,陈氏看看李子媛。
“我让你妹妹陪着你呢,阿媛前几天见过人家姑娘呀。我不好去的,去了就太明显了。难道没见着?不对啊!没见着媒人怎么还来递话呢。”
糟了。
李子媛抬眼看了看信任自己的二婶,正在想怎么回话,李子河忽然脸爆红起来。
“应该是她”
“谁啊?我没看见许大姑娘呢。难道是你撞到的那个女孩子?不会吧,你撞完就跑人家也看的上?”
“我都了,我是去找你扶人家去了。”
家长们一个个大眼瞪眼的看着俩孩子斗嘴,李老太太叫他们好好。
听完经过,李老太太点点头:“阿河做的对。许家姑娘怕不就是趁着阿媛不在考察阿河呢。阿河可看见那姑娘的样子了?”
“嗯,看见了。”
“若是合心意,抽个好日子,得叫媒人上门提亲。好姑娘,可得抢着点时间。年底不晓得多少人家定亲呢。”
陈氏在边上帮腔:“就是就是。”
李子河红着脸道:“娘做主就是了。”
赶在腊月二十八,陈二叔陈二婶带着媒人亲自上门去了许家提亲,许家回了鞋样,表示同意。陈家和许家就此结成姻亲。
有喜事,李家除了王氏都感觉挺好。
大晚上的,王氏坐在李子媛身边给她压被子,不停的念叨李子江:“你哥哥在外面不知道过的怎么样呢。也不知道过年吃了什么,怎么过年也不能回来呢?哎京城冷不冷?”
“娘,哥哥好着呢。现在跟在将军身边,都升百夫长了。大也是个官,以后指不定给你挣个诰命回来。”
“我不要诰命,就想你哥好好的,平平安安的回来。”
“好男儿志在四,哥哥有他想做的事。再,娘,我还在您身边呢。”
“睡吧。”
年关了,远在京城的李子江除了想家有些惆怅,更多的是期待。已经收到来信,年后白掌柜将要来京城,以新的身份帮助打理刘家在京城的铺子和庄子。
至于以后会如何,以后再吧。
现在能见到想见的人,已经很好了。
值得的是,李子媛自从陪着李子河相看结束,开始在宁城各位同窗家游,成功组织了一次冬日救助活动。
各家有人出人,有米出米,有柴出柴。获得允许后,在城门附近空白地搭了两排草棚。另外摞了山一样的柴禾,准备了许多装满米的大缸还有一些旧棉被和旧衣服。
衣服是同窗们组织下人们捐赠的,她们自个的捐出去的衣服不合适。李子媛把自家旧衣服整理整理团成一团都给过去了。王氏她瞎大,但还是帮衬着一块整理。绸子的不要送,穿着不暖和也不耐穿。鞋多找几双,破了没关系,起码不冻脚。
无人看守的自助式救助营地。
守城门的看见无处可去的乞丐,会告诉一声,城外营地有草棚有大米,去了自己生火取暖做饭。
每年总有乞丐冻死的,不是衙门没做好措施,实在是也不知道如何做起。
有路过的城外的村民,知道救助营地后会告诉给过不下去日子的人。
去吧,去救助营地。
冬天如果熬过了,春天满山遍野的野菜蘑菇,种子也能下地了,希望就来了。
刘琴对李子媛的做法表示坚决的不赞同。西都放在外面,没人看守,若是把米和棉被都搬走怎么搞。
没成想,受难的人在草棚井然有序的生活。他们自己建立自己的一套法则,一个成人一天一碗米,孩一天半碗。是自己吃也好,是一块吃也好,定人定量互相监督。
有手艺的编了草帘做门帘挡风,男的住一排,女的住一排。棉被数量有限,几人挤一块互相取暖。天冷的厉害的时候,燃起火堆,大家都围着一块睡。
白天太阳出来,不那么冷的时候,老人看孩子,棉袄都给青壮年穿上。上山拾柴的有,进城讨饭的有。
似乎有了希望之后,每个人眼里都有了生命力。
好在年关,城里有钱人家做喜事的多,时不时的有人会带些肉菜回来分着一块。偶尔得几块糖也晓得给娃儿甜嘴。
住在一起的人,在互相帮助中生活。
不放心的李子媛拉着刘琴年前去看了一回,连刘琴也震惊这些人自制的程度。放米缸的房间,还放了不少菜干、野菌。
二人商量了一下,采买了不少鸡鸭鱼肉在过年那天送过来。甚至给了两坛酒,一些炮仗。
好歹,家人都在身边,热闹满足的过个年。
大年初一一早上,李子媛家门口声音不断,待她开门才发现站了三位不认识的嫂子还带着几个孩子。
“您好,请问你们找谁?”
妇人们推搡着谁也不愿意上前话,饱经风霜的脸上仍看的出红晕。几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瞧着**岁的样子,脆生道:“我们来找李女官。”
“我就是,请问你们有什么事吗?”
“我们是住在城外草窝子的,听是李女官您做的好事,上门表示感谢,另外给您拜年。”
一番话的有条有理,李子媛笑了笑。
妇人们神情放松下来,拎着西放到门槛边上。除了菜干还有一条狍子腿、草鞋数双。看的出来,这已经是她们能尽的最大的努力了。
“来者是客,进来坐一会吧?”
“不用了不用了,太麻烦女官人了。”
“家里有糖有果子,过年了,该叫孩子们吃点零嘴。要不外面人还我多气呢。”
妇人们来还犹豫着,孩子们哼唧起来。道声叨扰进了院子。
王氏从里头出来,妇人们叫孩子赶紧磕头,谢谢老夫人。王氏哪里见过这个阵仗,回屋用红线串了几个铜板一个孩子给了一串。
“新年,是个意思。都是懂事的孩子,长大了好好孝敬母亲。”
这会子功夫李子媛端了笸箩过来,里面有果子有瓜子花生红枣还有糖。孩子们一人拈了一粒糖,李子媛叫妇人们吃,她们都谦让着不要。
王氏抓着笸箩里的西就往她们身上塞:“带回去吃,家里这些西多着呢。”
“太不好意思了。不用了夫人。”
“我也是穷苦人家出来的,知道日子难熬的道理。都装上!”
李子媛引着最大的孩子话,几岁了,哪里来的,为什么在救助营地。
“九岁了,打城南山里来的。山上雪下的大,屋子塌了。家里粮食不够多了,下山找吃的。”
“你爹呢?”
“爹被抓壮丁了。姐姐,壮丁是什么?”